医美行业面临消费者趋于理性、机构利润不断压缩的困境,同时非正规美容馆频发的肉毒素中毒事件和市场错位认知加剧了监管压力。
李佳琦在直播间关于医美价值的讨论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医美是高风险、非必要的消费,而有人通过长期投入建立自我判断与反套路机制。3.
医美机构渠道乱象频出,高返点产品主打低价引流,高端项目反而利润微薄,上游厂商的日子也并不好过。4.
由于医美行业乱象,消费者在选择机构和项目时越来越注重医生资质、项目规范与效果持续性。5.
国家启动多部门联动的医美监管升级行动,旨在厘清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的界限,促使医美行业回归“医疗本质”。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爱美客、昊海生科的业绩增速均跌至个位数,华熙生物甚至出现自上市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产业链各方看似“卷”出了天花板,实则都在利润挤压中步履维艰。一面是消费者趋于理性、机构利润不断压缩;另一面却是非正规美容馆频发的肉毒素中毒事件,JN江南平台和“水光针当护肤品卖”的市场错位认知。行业内外的认知错位、价格博弈与信任危机,正倒逼监管出手,加速补位。
化妆品行业经营管理专家白云虎指出,当前医美市场打着“用户至上”旗号的营销策略,实则隐藏着不少消费陷阱,“唯有依靠完善的法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净化市场环境。”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虚假宣传与非法行医仍是行业两大顽疾,“建议从产品合规性入手,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审批监管,以压缩黑医美的生存空间。
从2023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多部门联动的医美监管升级行动,聚焦于资质审核、导购规范、药械管理、广告监管等关键环节,旨在厘清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的界限,促使医美行业回归“医疗本质”。当正版热玛吉与黑诊所的消毒器械同时摆在监管显微镜下,这场关于“医疗本质”的回归战役,或许才是医美产业最深刻的重构手术。
2018年3月,张嘉歆走进了人生第一家医美机构。那时她刚生完二胎,皮肤状态下滑,34岁的她第一次感受到“初老”的逼近。
如果张嘉歆代表的是“理性投入、长期规划”的医美用户,那白茶则是另一种路径——她更早识别推销套路,也更直面行业结构下的情绪价值交易。
“医美是会上瘾的,见识到美后,就很难接受不美的状态。”白茶说道,即便了解医美背后的利益,她仍坚持自己对医美的选择。通过积极参与社群活动、多方比价、善用平台优惠,她建立起一套固定的医美方案:每月一次光子嫩肤(200-400元)和水光针(起价1000元),每年两次轮廓固定肉毒注射(近5000元)以及针对局部皱纹的肉毒治疗(约2700元/半年),将年度消费精准控制在3-5万元之间。
她犀利地指出其中的矛盾——作为美妆行业的既得利益者,李佳琦自己接受医美却劝退普通消费者,这种双标态度令人质疑其动机。在她看来,这番言论既可能是博取眼球的营销手段,也不排除是在维护售卖美妆产品的商业利益。医美和护肤品根本是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白茶解释道,医美见效快、效果显著,而护肤品往往见效慢,甚至可能完全无效。
而在求美者之外,从业者看得更清:行业的热闹背后,是日益激烈的竞争与不可忽视的乱象。
她所说的“卷”,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乱”则体现在渠道医美中层出不穷的传销式营销与价格体系紊乱。许多机构依赖“熟人杀熟”“返点返利”等手段获客,返点空间高达20%至70%,低价玻尿酸就是典型例子。“高返点项目利润大,快,但背后的问题也最多。真正高端的医美设备和项目,由于本身利润较薄,反而没那么多水分。”
乱象往往伴随着利益而出现,嘉嘉透露,一些小作坊通过贴牌生产、低价促销等手段吸引顾客,甚至出现进价高于售价的“赔本赚吆喝”情况。还有些机构推出“900元12次水光年卡”超低价项目,采用“一瓶十人用”的方式压缩成本。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还透支了门店的生存空间。“刨除房租、人工和产品成本,门店真正能留下的利润可能不到10%。”
如果说,行业从业者在利润与规范之间寻求平衡,那么现实中的案例与政策也在不断提醒:医美行业的边界意识与风险认知,亟需重申与加强。
化妆品行业经营管理专家白云虎指出,当下医美市场“鱼龙混杂”,黑机构泛滥、虚假宣传、产品合规性等问题突出。医美机构常用“低价引流→升单加价”、诱导贷款消费等套路,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阻碍医美合理需求的发展。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已出台,但由于违法成本低,违规事件仍屡见不鲜。白云虎强调,创建合法合规的商业竞争环境,对推动医美产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